close

天冷時彼此靠攏在一起取暖的刺蝟,保持一定距離,既取得最佳的取暖效果,又避免互相刺傷的方法,稱之為「刺蝟理論」。就是人際交往中的「心理距離效應」。刺蝟理論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「心理距離效應」。

起源

兩隻刺蝟一見鍾情,熱情擁抱,結果兩隻刺蝟都被刺傷了。一隻刺蝟為了他愛的對象不受傷害,拔掉了他身上所有的尖刺,再去熱情擁抱,結果他自己被刺得慘不忍睹。他熱愛的對象看不下去了,痛心地離開了他。這只刺蝟又把拔掉的刺重新安回去,恢復了刺蝟的樣子。

還有一個關於刺蝟的故事。寒冷的冬天,兩隻刺蝟蜷縮在一個山洞裡,凍得哆哆嗦嗦。為了彼此取暖,互相擁抱著。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,刺得對方怎麼也睡不舒服。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,但又冷得受不了。於是又湊到一起。幾經折騰,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: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度又不至於被扎。

這就是刺蝟的生存哲學。人們發現,刺蝟的經驗用在人類的人際交往上也很合適,就把這種生存哲學總結成所謂的「刺蝟理論」。刺蝟理論告訴大家,人與人的交往也應該像刺蝟一樣保持一個適度的距離。

理論指標

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了幾個有用的距離——親密距離、個人距離、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。社會距離比較靈活,可進可遠,可在1米左右,亦可在3米以上。公共距離一般都在3米以外。

親密距離一般間隔在15~45厘米之間。處於這一距離中的兩人,很容易就能接觸到對方的身體,所以,這一距離只適用於情人、夫妻、父母與子女或絕對要好的朋友之間。可想而知,這種距離是絕對私人化的,是絕對禁止外人進入的。個人距離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間。處於這一距離中的兩人,不容易接觸到對方的身體,只有握手時才可以接觸到對方。這一距離通常是用於熟人的朋友。如果想向對方未來表示一種親近感時,也可以採用這種距離。

各種距離中的遠遠指標也不是絕對的,比如說,公共距離,如果在公共汽車和電梯上就沒辦法再保持3米遠的距離了。但是,人與人之間保持什麼樣的距離,對心理距離會產生相應的影響,這一點卻是絕對的。也就是說,距離有一種「自我矛盾」——遠與近的矛盾,解決好這一矛盾,心理距離才能真正發揮其審美功能。

比如,有一個人你一向對他沒有什麼親密感,一旦他侵入到你的身體距離的領域裡,你就會暗吃一驚,或微微震撼一下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對方已經給你施予了某種壓力或威脅。這種局面正如同打破了別人家的牆壁,自顧自地登堂入室了。即使對方在表面笑臉相迎,但在你的內心裡,卻會自然湧起一陣意欲恢復身體領域的動機。

再比如,美國警察詢問犯人的時候,只要一問完話,刑警會馬上靠近犯人,而後用兩膝挾住嫌疑犯的單膝蓋,在這種情況下,無異於侵入對方的身體領域裡,而施予某種不安之感,意在強迫對方坦白,這就是警察的心理戰術。

那麼,什麼才是最佳距離呢?最佳距離是那種最近而又沒有喪失距離感的距離,最佳距離的產生於依賴於客體提供的條件和主體認識的條件的交叉,這種交叉導致了審美經驗的多樣性、個體性。

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一定要保持最佳距離?當然不是,從前面警察審犯人的例子就可以看出,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的關係,在恰當的時候侵入對方的身體領域,以達到自己的目的,因為這樣做容易就能看透對方的真意。因為,對方的身體領域遭受到了侵犯一,雖然會自然地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感覺,但同時內心裡也似乎有一種被對方吸引住的癢癢之感。這方面最具
代表性的例子,就是推銷員的訪客之道,以及女性的媚態。

總結

距離,除了「物理距離」外,還有「關係距離」。即人與人之間的所謂親近度。這種心理上的親近距離也不是越親密越好,這是因為,每個人的觀念、文化、知識、性格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,這些差異比然影響到各自的處世態度和交際方式。人與人的交往果真「親密無間」的時候,彼此的個性差異就會凸現出來,難免發生碰撞和摩擦,再親密的朋友也還是要給人家留出一些「私人空間」。因此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,距離產生美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